English

纯文学刊物突出重围

求变求新 重质重优 争深争精
2000-11-1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梁若冰 我有话说

曾经被认为是高不可攀的纯文学刊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订数滑坡,生存困难重重。中国作家协会所属的《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和《民族文学》几家塔尖级纯文学刊物,随着事业经费的日渐减少,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如何改变原有形象,增强刊物的活力,找回广大的读者,赢得市场竞争力?这几家纯文学刊物开始——

求变求新

长期以来,中国作协所属的几家文学刊物,由于编辑和作者相对稳定,又有充裕的“皇粮”,因此内容和形式少有变化,往往给人一种陈旧老套的印象,影响了刊物的发行量。

《人民文学》从今年第十期开始,彻底打破传统的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四大块模式,提高广义散文的比重。针对中老年和青年读者的需要,分别开辟了“记忆”和“新小说”、“新散文”、“新诗人”栏目。头条发表的《大路朝天——北京的哥的姐》,真实地反映百姓生活,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一方面说明了这种改革的成功,另一方面也显露出《人民文学》视角更加平民化的端倪。《中国作家》改革步伐迈得更大。今年年初,他们大胆地从双月刊一跃成为全国首家大型文学月刊。凡遇到如《人气》、《中国高考报告》这样的佳作就以整版篇幅鼎力推出。上个月,该刊又与三九集团签订了明年共同办刊并共同创办中国第一家文学专业网站“三九作家网”的协议,对此业内人士称之为一次文学正规军向网络领域发起的全面进军。

重质重优

随着国家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的加快,作协多次给各刊物领导预告不日将“断奶”的险情报告,与此同时,读者的地位上升了,订户真正成了刊物的衣食父母。为此,《诗刊》近来花大力气进行读者调查,结果是广大读者十分注重刊物的质量,于是编辑部在版面版式上精心设计,争取读者市场。栏目更加强调贴近现实生活,突出青年特色,增加与读者的亲近度。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民族文学》,近来也一改过去的陈旧面孔,开始使用精良的内文和封面用纸,并从今年年初开始在封面和内文增加并精心设计了大量反映民族风情的摄影和绘画作品,为刊物增色不少。

争深争精

当改革真正付诸实践时,从未学习过经营、以前都是清高的名作家的刊物老总们,哪能没有片刻的犹豫和顾虑。《中国作家》在要不要改和如何改等问题上进行了多次论证,有人主张完全面向市场,像某些休闲消费或快餐型的报刊那样,争取上报摊儿。但最后还是确定了坚持纯文学性质,用深度和精良的作品赢得同外界的多方合作。该刊副主编杨匡满告诉记者:“近一年的改版实践证明,我们的棋走对了。现在发行总量上升了一倍,而且时效性强了,人气旺了。”当时刚公布改成月刊的消息,作者的稿件一下子就来了好几期,而且改成月刊成为“全国首家大型文学月刊”的品牌效应,增加了与外界合作的资本,与三九集团的成功合作就是一个例证。

现在,各家刊物已经不用作协下达“培养青年作家”的任务,而会自觉地用自己的栏目吸引青年读者、吸引青年作家。只有青年文学爱好者多了,青年作家作品多了,才会有青年读者,刊物才会有希望。诗歌,是充满青春气息的文学门类,因此《诗刊》在内容和形式总体改版的情况下,强调青年特色。现在,《诗刊》善于用自己权威精良的品牌推销自己,如该刊在色彩设计讲究的封面和首页上赫然印着许多权威性的标牌:“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会期刊”、“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诗歌月刊”、“中国诗人的必经之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